03 一夥總共九個人!大陣丈.JPG

似乎,網路謠傳留學生出國分成兩大類:一類老是跟自己人在一起,可能是因為自身語言能力的侷限,或是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打不進外國交友圈,所以還是繼續跟講中文的人混在一起;另一類則是積極的跟外國人交朋友,刻意疏離台灣同學,見面裝不熟,然後偶爾被鄉民酸個兩句崇洋媚外。我個人覺得兩種都不好,應該找到平衡。

 

據我自己的觀察,剛抵達一個陌生的地方,確實語言相通、背景相同的同學會自然而然的聚在一起,不要以為只有亞洲人這樣,各國都不例外,法國人跟義大利人也是如此。但時間再拉長個兩週以上,歐美學生因為個性開放,多半容易與其他國家的人打成一片(註1),反之亞洲學生則會聚成小圈圈,常集體行動,其中又以中國人最明顯,中國同學的緊密圈子,不但外人難以介入,他們似乎也不太在乎、不太外求,因此基本上很難看到中國人與其他人走在一起,或是與其他國家同學一起約去唸書、玩樂的畫面。

7330_1122287185148_1466155521_30336938_6646352_n.jpg 

至於台灣同學,很抱歉因為目前NYU法學院只有我一個台灣人,所以我無從比較,但確實我也常聽說台灣學生容易跟台灣同學混在一起,只是圈子比較沒這麼緊密,也會跟外國人混就是了。而我自己呢,因為全班就我那麼一千零一個台灣同學,所以我是連想找台灣人混的機會都沒有,一開始就跟歐洲同學混比較熟,剛好學校八月的introduction課程天天一起上課,下課一起去party或冒險,自然而然較好的朋友圈就固定下來了。後來陸續也認識一些不錯的印度及中國同學,印度人普遍非常開朗好相處,中國人則是沒有熟之前比較表面,熟了之後還是可以交到很好的好朋友。

 

7330_1122287225149_1466155521_30336939_4449749_n.jpg 

對於班上四百多名學生只有我一個台灣人這件事,一開始不免抱怨連連,從採買家具、組裝家具、採買生活用品、食材等,都自己一路摸索,到後來選課、買書也都自己來(當然我有詢問前一屆的朋友們,非常感激他們的指導,但這屆實在沒有人可以互相依偎呀),常常扛十幾公斤的重物走一個半小時以上的路往返中國城,回到家兩手都是塑膠袋的勒痕,三天還沒消掉,這些時候,特別脆弱,甚至難過到掉淚,覺得怎麼留學生活可以這麼悲慘(相信我,這是大多數留學生第一個月的心情,留學沒有各位想像中的美好)!

 

但其實我想我是幸運的,我個人的想法是:一方面來說,我幹麻花七萬美金到紐約跟原本台灣就認識的朋友繼續搞小圈圈,然後變更熟一起回台灣呢?這樣這七萬美金的效益就不值七萬美金了,大概只值三萬美金的書本費吧,NYU美就美在他的多元、包容以及城市的活潑,跟各種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不是很迷人嗎;另一方面來說,為了要練英文刻意疏遠台灣人或中國人(甚至所有亞洲人),是否也太自我瞧不起了?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妳自己都沒自信了,誰會相信台灣是個很棒的地方呢?

 

所以我的想法很簡單:交朋友何必區分國籍呢?扣掉國籍因素,跟誰投緣就跟誰交朋友阿,不是嗎?

 

記得有幾次party,幾位亞洲同學不約而同跟我抱怨,覺得歐美人士的party很無趣,拿著食物及酒杯到處找人攀談,或是去clubbing喝酒跳舞聊天,他們完全融不進去,但剛好我總是可以很容易的跟歐美朋友打成一片,而且也很習慣歐美同學那種社交模式(我想經過扶輪社GSE那一個月在北卡的"天天social月"魔鬼訓練,誰都會變成老美模式的社交高手XD)(註2),我不覺得拿著酒杯站著到處與人聊天很無趣,相反的,我覺得有趣到了極點,每一個來NYU唸書的人都來自不同背景,每個人都有他們的故事及個性,這樣的國際多元性這難道不是大家選擇NYU的重點之一嗎(註3)?人生這輩子又有幾次機會可以在一年內同時跟這麼多國家的人交朋友呢?為什麼不把握這個機會,多認識點人呢?

 

儘管有時候很想聽台灣中文,身邊圍繞著四十位中國同學,每天聽到的都是中國口音及用字時,偶爾真的很希望有一個台灣同學可以一起討論課業,一起分享國內的事情,一起思鄉,像是「珍奶、半糖、少冰」這種專業術語,如果不是台灣人誰能理解呢?

 

但是曾經有一次NYU愚蠢的ITS(資訊部門)人員把我的筆電搞壞了,導致所有無線上網功能都被關閉,修了五個小時還是修不好時,看著他們兩手一攤傻笑又沒輒的樣子,我急到跑出去外面哭了(相信我,網路是留學生的全部生命,而且沒有網路連考試都不能考!)這時我的丹麥朋友R遇見我,立刻給我大大的擁抱,本來要離開圖書館的她,堅持要繼續留下來陪我,儘管那時我跟她還不熟,後來我打給德國死黨B,她聽到我在哭,連為什麼哭都還沒搞清楚,就立刻(真的是立刻)從宿舍衝下來找我,說要陪我到修好為止,她說她本來跟媽媽在講話,她媽媽一聽到我哭了,也立刻叫她下來陪我,她說:當我們都遠離家鄉的時候,最需要彼此的陪伴。

 

就在這時候,我發現朋友不分國籍,儘管沒有台灣人在身邊,但我擁有的友情是跨越國界的真心關懷,這是我在NYU最棒的事了! 

 

最後,來btw一下,如果想知道怎麼跟歐洲人混熟,其實真的一點都不難,只是平常相處上中文變成英文,勇敢地跟她們一起參加party(台灣人常常污名化party,其實 party就是歐洲人的交友及社交模式,跟我們一起去錢櫃唱歌沒兩樣),一起聊心事,秘訣是:只要妳能跟其中一個熟,你就等於被拉進整個圈子了,所以先找一兩個跟你投緣的跟他們混熟吧。另外,千萬不要一開學就跟自己人整天混一起,一開始大家朋友圈都還沒有固定的時候就要多認識朋友了,然後一起參加很多活動,如果妳等到班上朋友圈都形成時,想打進去也不太可能了。但是,也不要滿腦子想跟歐美人士交朋友,看到自己人裝不認識阿,這是幼稚的舉動,一點都沒有出國唸書應該擁有的眼界,不是嗎?

 

 


 11 晚上的拉丁美洲之夜,是拉美同學自己辦的耶,好熱情的民族喔!.JPG

註1: 舉例來說,南美同學開學第二週就自發性籌組一個拉丁美洲之夜,還邀請全部LLM學生參加,所有食物、音樂、飲料都由他們準備,還當場跳起熱情洋溢的森巴舞呢!

註2:我承認我以前也是個社交懶惰鬼,其實現在也還是阿宅啦,但是以前我很討厭美國式social,在GSE還嘗試逃避過一些社交場合,能躲就躲,低著頭拼命肯自己盤子裡的食物,但經過在北卡的一個月下來,我反而愛上了這種社交方式。

註3:好吧,我承認排名以及學校位置也有很重要的關係,笑。比如說波蘭A君申請每間學校都上了,連哈佛也上,偏偏她就是要來NYU啃一下這顆大蘋果,她說NYU的國際多元性以及學校位置,是她毫不猶豫放棄哈佛的原因。她跟德國B君都是我本來的宿舍室友喔,可惜我後來取消申請,改住外面了,但我們至今都還是超級好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芙frot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