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著孩子進入私立小學雙語/國際部(因為每間學校對於除中文課綱外同時加上美國小學教材的班別有不同稱呼,有些稱之為國際部,有些稱之為雙語部,以下我統一以「國際部」稱呼,但其實是指中、英文皆上的班別,而非類似美國學校放掉多數中文科目的班別)就讀後,發覺實際就讀情形與我的預期有落差,最主要的落差有以下2點:

 

1. 導師只有中師,沒有外師:

少了外師整天跟班對於孩子的浸潤效果多少還是有影響,而且整體班級風氣就會更趨近於傳統中文班別,不太有「國際化」的感覺。

此外,不清楚學校當初如何挑選導師,但中師的帶班方式仍然非常傳統,還是很堅持許多我們印象中十幾年前老老師才會堅持的事務,例如:連線要用尺、圈選要用有圈圈的那種尺、數學在圈選特定數量物件時也得用尺(例如:圈出32顆蘋果,那孩子得用尺整齊的把32顆蘋果圍起來)、書包/用品等如何擺放等。

上述我想應該在比較「國際化」的學校是不會要求的(無法想像在美加唸書的孩子被要求圈選要用圈圈尺)。老師如果是用較為整齊劃一的方式帶班,容易忽略每個孩子個別需求及發展,而無法提供不一樣的關注或教育方式,孩子們可能因而失去多元發展或思考的能力。長遠下來,孩子是不是會被教呆了呢?似乎有悖於家長對國際部的教育期待。

儘管如此,中師的認真程度其實家長是有看在眼裡的,只可惜我們選擇國際部的期待應該是希望有別於傳統填鴨式教育,如何在中、西之間平衡,無論是學校、老師與家長都需要時間來磨合與調整,也考驗著教育者與家長的智慧了。


2. 科目規劃有點過多:

因為這間私立小學國際部規劃的科目有點多,除了中文課綱科目以及英文的主科(例如:英文、自然、社會等)外,還有太多其實孩子未必有興趣的小科目(小科目有哪些可以私訊問我),這些科目也得考試,導致孩子得多花時間在這些小科目上,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形下,孩子反而沒有自主學習、發展才藝、看課外書的時間,甚至可能佔用了對主科精進學習的時間。

 


上述第2點是學校課程規劃問題,我想學校應該是求好心切,所以希望孩子們能樣樣學習,但卻忽略了每個人時間、精力有限,以及小學生其實應該要給他留白的時間,發展各項才藝、自我思考、閱讀故事書等。或許家長們沒有反應,學校也還不清楚家長的想法;也或許大多數家長很贊同這樣把小孩時間塞滿的作法,覺得要菁英教育吧。但我相信跟我有相同想法的家長應該不在少數。

上述第1點則是中師的風格問題,可能台灣的傳統師培教育一直都是這種方式,導致教師們即使數十年後仍跳脫不出東方傳統教育方式的窠臼。有點可惜學校對導師的選擇似乎沒有考量到國際部的特殊性,不過或許這麼多班級就剛好幾位導師比較傳統填鴨,相信其他班級應該也是有非常開明且較「國際化」的導師。我對學校的用心其實是有感受到的。


除了上述2點是目前較不滿意的,其他部分倒是還好,孩子的英語學習確實有步上軌道。

不過,我也在思索,如果轉換成公立小學+以XXX這類全美補習班,或許效果也是相同的,而且更多了許多空白能自我發展的時間,也不再被過多的作業、考試、排名追趕,對於孩子保有童真及自信心的建立是否又更好呢?

 

這一點我也在持續觀察研究中。

 

但無論如何,身為家長要很有智慧的避開排名的桎梏,自己要能抓穩我們對於孩子們在小學階段重視的點是什麼,用自己的教養方式陪著孩子成長。對我來說不容易,也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排名的迷失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芙frothy 的頭像
    小芙frothy

    FroTHy 記實

    小芙frot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